我從小喜歡看報上的醫學文章﹙比如「疑難雜症」專欄 ﹚,往往天天剪存下來,裝滿一個個糖果鐵盒。即使後來入讀港大醫學院,仍然保留這閱讀習慣。但我發覺報上的醫學專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篇幅的局限性。由於每天刊登的字數有定額,不能多又不能少,而要遷就沒有耐心的讀者群,又不流行兩三天連載同一個題目,所以很難達致適當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常這些文章,一篇之中,或給公眾人士闡釋了一種疾病﹙如腎炎﹚的成因和病理,列出一大堆病徵,卻沒有足夠的案例和徵狀的發展﹑演變過程,往往使讀者一知半解, 懷疑自己患上了這個病;又或詳述了一個或一些病例﹙如傷寒﹚的徵候發展過程,卻沒有說出病徵背後的細菌學﹑人體學和免疫學等的理據,於是本來該是活生生的 ﹑極有趣味性的醫學知識,便成為僵化的﹑背誦性的「知識」。
近年互聯網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這篇幅的局限性。 很多門學問的「發燒友」﹙如攝影﹑天文學﹑量子力學﹚,都可以輕易在互聯網上得到想要的知識,往往可以達到專家級的程度。在醫學方面,在現在的英語社會, 也有很多網站﹙很多是收費的﹚為公眾人士提供較系統化﹑較深入的醫學知識。但在香港,對廣大的中文讀者而言,這些網站很少,而即使有,內容也往往很專門化。就我所見,有興趣吸收醫學知識的市民還是五十年不變地,從報刊的醫學專欄苦苦發掘出不是很合用的知識。
許多年來,互聯網這隻天賜的金蘋果,就這樣被浪費掉了。
而中和兄,在我眼中,是第一個﹙或第一批先行者中的一位﹚接下這金蘋果,切開,送上給香港市民分嚐的人。
中和兄這個「懸壺隨筆」網站,在內容方面,完全順應了「醫療知識普及化」的社會趨勢和素求;在形式上,又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特色和優點。
香港醫生工作之忙碌,天下皆知。所以「懸壺隨筆」這種形式的網站,才這樣難得。因為這是經多年的專業工作經驗,抽取最常見的,對廣大市民最有用的知識和病 例,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展示出來。期間肯定付出了無數心血和時間。而每篇長短不等,視題材而定。所以讀來「啖啖都是肉」,句句言之有物,沒有悶場。市民看這網站,既有娛樂性。又會不知不覺地增加了醫學知識,是一個無痛苦的學習過程。我可以意想得到:隨著時間過去,這網站的內容會愈來愈豐富,網站的分類系統便會「擴充」,在「肝臟篇」﹑「腸胃篇」裏面,還會有「肝癌」﹑「腸胃炎」等題目,或更細緻、深入的標題。這便會更發揮了互聯網的作用,方便了市民搜尋特別感興趣的項目,添上多一度服務空間。
由於我是「現役作家」,中和兄曾找我合夥寫作,而我因事忙無法從命。但中和兄獨自苦幹多月後,做出這網站的產品,不但內容恰當充實,而且文筆優美流鬯,是我所不及。這就是 古人說的「精誠所致,金石為開」了。﹙又一說是「只要功夫深,鐵柱磨成針」﹚所以「懸壺隨筆」,是專業知識配上無限愛心的結晶品,有至堅凝的一面,也有至 柔情的一面,切不可錯過。
「懸壺隨筆」網站的出現,不完全是偶發性的,而有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香港的醫療水準近數十年突飛猛進,社會的健康保障工作也很有效﹙比如「毒奶粉」事件便不會在香港發生﹚,但市民的醫療知識卻不見得有大幅度的提升,成了最弱的一環。這相對而 言,是嚴重的失衡﹙incongruence﹚和落伍﹙lagging﹚。在任何社會系統,這種失衡和落伍,都會導致巨大的浪費。其他國家便多有這些例 子,比如有先進的民主制度而選民無民主意識和投票意欲,警方有最先進﹑昂貴的設備而公民無協助警方滅罪的公民意識,有完善的失業和勞工保障制度而公民喜 「不勞而獲」而無責任感………所有這些,都做成巨大的資源浪費。醫療系統也是一樣。現在香港市民的醫療知識水平其實遠低於其一般知識水平。近年來「家庭醫學」是受到了重視,可與各「專科」媲美,但這趨勢只是落實到醫生階層的結構,還未落實到家庭健康教育的大幅提升。現在還有許多人,因為不合理的延誤,錯過最早的治療時間﹙比如無故痰中有血絲,便認為是「熱氣」,自行以涼茶「治癒」;或發覺乳房有硬塊而秘不告人,拖延數月﹚,結果危及生命,又導致需要本可避免的複雜﹑昂貴的治療;而香港醫院的急症室,長期工作負荷超額,其中一個原因,是一些市民因缺乏醫療知識,對病徵過於敏感和驚恐,其實並不需要入急症室。
所以在目前的香港,引發廣泛市民對醫療知識的興趣,和提升廣泛市民的醫療知識水平,是一項歷史任務。而互聯網由於先天的優勢,在這項任務中,大概會擔當愈來愈重﹑以致主導性的角色。因此,今天「懸壺隨筆」網站的出現,並不是梅醫生多年行醫生涯的「餘波」或「餘興節目」,而是中和兄承擔一項新任務的開始,即使只屬「兼職」。可以預見,市民的興趣一旦被引發,要求會愈來愈多,網站會在與市民的互動中成長,而其他醫學專科﹙如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的網站也會應運而生。
所以目前「懸壺隨筆」的內容雖然不多,但它的價值卻主要是象徵性和前瞻性的。它踏出了第一步。對這艱難的一步,我致以深切的祝福。
梁鵬威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
************************************************
梁鵬威是我的同學兼好友,也是我心中的傳奇人物。
初認識他時,是在港大醫學院,與他做了五年的同學。我知道他來自喇沙中學,也的確有「喇沙仔」的英明精伶,但他卻另有一些特徵,包括酷愛文學。他在讀醫科的
第一﹑二年﹙有極大的功課壓力﹚,都在港大的校報「學苑」任編輯。這對港大醫科生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奇事。後來才知道,他的文學造詣,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從小的家庭教育,加上他在廣州的培正小學﹙當時的廣州第一名校﹚的嚴謹國學訓練,培養出來的。
在我看來,命運是刻意為梁鵬威安排了香港人罕有的曲折道路。在醫學院的第四年,要進外科手術室去看手術的過程時,他才發覺自己有見血暈眩的心理障礙,這又成了醫生生涯的嚴重障礙。但就像「齊瓦哥醫生」一書所說:他把很多事情保留給自己﹙He keeps many things to
himself﹚。他默默忍受情緒的煎熬,無心考試,終於放棄醫生生涯,到英國另謀發展。
然後是第二次清楚看到命運的玩笑。本來梁鵬威已可在倫敦從頭讀物理和天文學,那是他感興趣的。但他碰到另一位好友李榮基君,提醒他一句,說他是他母親的獨子,如果留在英國,媽咪會很掛念。他立時「醒悟」,放棄學業回香港。
後來他做過很多工作,包括電腦﹑會計和業餘寫作。他曾是第一批﹙第一代﹚會代客戶做網頁的人。據他說,那時做一個公司網頁,收費曾高至五千元。﹙現在五十元也有人爭著做。﹚
但現在最特出的,是他的「業餘寫作」。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天使的左翼」。梁鵬威的母親在2004年在聯合醫院逝世,他在一個月後寫成這本「紀念慈恩」
的書。出版後,吳靄儀首先在蘋果日報強烈推薦,然後大公報一連兩天作專欄推介,然後是信報﹑明報。香港電台﹙晨光第一線﹚也有半小時的專門節目評論和推
薦。現在香港大概所有公共圖書館和大﹑中學圖書館都有這書了﹙因為是一些教師的至愛﹚。後來又在北京出版了大陸版,比香港更受歡迎,在重慶市入十大最受歡迎新書榜,排名第三,在全國同類書的點擊率排名第九。﹙這些資料,都可以在網上找到。﹚
在2009年,梁鵬威在大陸獲頒「全國十佳孝賢獎」,是香港歷年第二名獲頒這全國性獎項的人﹙第一個是數年前的蔡素玉,也是以孝順母親著名。﹚,也是第一個以此身份在中央電視台作嘉賓接受訪問的人。
吳靄儀早幾天還在頭條日報﹙是另外一篇評論﹚說,梁鵬威寫母子情,最難得是感情真摰,卻很約制,更能達至感情昇華。我雖對文學是門外漢,但覺得她說得很恰當。我最怕看呼天搶地的感情大發洩,但我喜歡看「天使的左翼」。
梁鵬威屢屢向我抱怨:做不成醫生,終身遺憾﹙特別是他母親很想他做醫生﹚。其實命運之神雖是多次捉弄他,但也沒有「玩盡」。總括而言,也應該無憾了。
梁鵬威的文學功力,當然和我有天壤之別。作為多年同學,我知道這位「大文豪」其實胸無城府,只有棵赤子之心。蒙他為本網站送上賀詞,本人深感榮耀,並願以梁兄的勉勵為鞭策。
梅中和醫生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