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腸易激綜合症?
顧名思義,腸易激綜合症是指腸子比較容易「受刺激」,因而產生了「一系列的症狀」(綜合症)出來。
英文叫做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為IBS。以下就以 IBS稱呼這個毛病。
這個病多見嗎?
很常見,成年人中約一成半到二成有這種毛病,男女都有。而且每個種族都有, 但是因病求醫的頗率則基於文化背景的差異而不同
這病是怎樣得來的?
要明白IBS的成因,先要了解腸子是怎樣工作的。
我們的腸子,分為小腸和大腸。食物在胃部消化後,輸送到小腸,再進一步消化。到了大腸,已變為糊狀,大腸的功能,就是把其中的水份吸收,餘下的變為大便,留在腸內,在適當的時候,大腸加強蠕動的力度和節奏,把大便排出體外。為了完成任務,大腸要不停地蠕動,來吸收食物中的水份,有時並加強幅度,把大便排泄出來。大腸的蠕動,一部份是由神經控制,一部份是受內分泌影響的。
情緒影響腸蠕動
由於腸子受神經線控制,我們的七情六慾,都會經神經系統而影響腸子的蠕動。蠕動過快過會令患者有「抽筋」的疼痛。過慢則會導致便結、腹脹等不適。由於我們的情緒,對腸蠕動有很大影響,而情緒反應又受性格主宰。情緒敏感的人,腸子也較敏感,較多患腸易激綜合症。
食物影響腸蠕動
我們進食的食物,也會影嚮腸子的蠕動。肥膩的食物,例如煎炸食品、朱古力等等,進食後,在胃內會留滯較多時間,到了腸子,會令腸子蠕動得特別快。
另外,有些人對某些種類的食物特別敏感。舉例來說,有些人飲奶後會腹痛、肚瀉,這是因為體內缺乏(或較少)用來消化奶類的乳酸酶 (Lactase)的原因。廣東人經常提到的「受得」,或「唔受得」某些食物,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要從食物的取捨中,防止這些症狀,最安全的方法,就是不要進食「唔受得」的食物。
以上所敘,可能流於過份簡化。更多患者,並非多愁善感,也不是胡亂進食,卻也無法避免的各種症狀。這是由於每人的腸臟本身,性質都不同的緣故。
有甚麼症狀
腹痛、腹脹是最常見的症狀。
大便習慣轉變,經常在IBS發作時發生。正常人的大便習慣,因人而異,有很大差別,由每日三次到每星期三次,都可視為正常。
一部份病人, 病發會有腹瀉現象(這類病人分類為IBS-D: D是Diarrhoea(腹瀉) 的簡稱).,
另一部份,病發時會便結(這類病人分類為IBS-C: C是Constipation (便結)的簡稱)。
也有些患者是間中便結,間中腹瀉,交替發生。(這類病人分類為IBS-A: A是Alternate(交替發生) 的簡稱).
另外有些病人的症狀, 是在腸胃受了感染後才發生的. 最典型的例子, 是吃了不潔的食物, 或在外地旅行回來後, 感染腸胃炎, 最初有痾, 嘔, 發燒現象, 或糞便中驗出有病菌. 但是在治療後, 病菌已經消滅了, 腸胃不適的症狀卻仍然持續, 長達數月. 這是由於腸胃炎跟著引起腸道敏感, 變成IBS. 這種在感染後才觸發的IBS, 分類為IBS-PI: PI是Post-Infectious (感染後發生) 的簡稱)
患者通常大便後,腹痛會舒緩。
如何診斷
這是屬於「腸胃機能失調」的毛病,能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適,但不會導致腸出血,發燒、或體重驟降等併發症。
醫生會根據經驗,先小心評估各種症狀,是不是由其他毛病引致(例如慢性腸炎、腸癌等等),確實無其他病因,才會斷定病人患了IBS。必要時,會替病人作進一步檢查。
目前為眾多腸胃科醫生所採用的(也是最新的)診斷標準, 是根據2006年公布的Rome III IBS診斷標準(Rome III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登於Gastroenterology(volume 20, issue 5, May 2006) 其中除了IBS以外, 還包羅了整個消化道的機能性毛病.
Rome III IBS診斷標準
可以自行診斷嗎?
理論上是可以的. 有些問卷可以以計分的方式, 較客觀地評估IBS 症狀, 例如, IBS Jennifer (網頁用英語. 如不諳英語, 可找親友幫忙, 或用網頁自動翻譯功能). 但這樣做, 要慎防誤診! 尤其重要的是, 不要把其他嚴重的毛病, 都當成IBS.
不妨看看醫生如何斷症.
中醫診症, 講究「望, 聞, 問, 切」四診, 意即除了「詢問」外(單是這方面或者可用「答問卷」的方式達到目的), 還要輔以「觀察, 聆聽, 嗅覺」, 和「摸脈」才完成.
同樣地, 西醫診症, 也要先問病歷, 再作詳細身體檢查, 所得資料先作初步鑑別診斷, 必要時輔以化驗, X光檢查等等再斷症.
當全世界都步向「自動化」和「電腦化」的時侯, 診症還是少不了醫生的, 更勿論跟進的治療和評估(見下文)
怎樣治療
首先,要對病症了解。IBS不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患者也沒有生命危險。患者先要去掉這些疑慮。
另一方面,患者也要對自己多些了解。毛病發作時是否由於當時工作過忙或者由於一些特別的事項、壓力等等誘發?自己的性格又是如何?面對壓力或環境轉變時應變能力(即所謂EQ)如何?這些都是誘發的成因,只有患者本人對之最為了解。舒緩精神壓力,能改善症狀。理想的方法,是從根本改變生活方式,處事的態度,甚至人生觀。這些往往是知易行難。可行的方法,例如適量運動、消閒,甚至品茗、靜坐等等。這些當然因人而異,但殊途同歸,都能達到減壓的目的。
高纖食物能幫助糞便吸收水份,增加大便份量,同時軟化大便,對便結特別見效。但是要小心進食過量高纖食物,會導致腸風(見另文)和腹脹。
如果是由於進食過量觸發,應減少食物份量,或者少食多餐。
在藥物治療方面,最常用的藥物,有防腸抽筋的「平滑肌舒緩劑」,調節腸蠕動的「胃腸促動力劑」,以及鬆弛中樞神經的藥物等等。
除此以外,新藥亦層出不窮。數年前推出新藥(Alosetron),原已於2000年由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核,但廣泛應用不久,由於有副作用,又由藥廠全部回收。直至2002年,才由該局重新批准作有限度應用。目前最新的藥,是Zelmac (Tegaserod),但是也是要小心使用、評估。
近年來對於腹瀉型IBS (IBS-D), 試用腸道不吸收型抗生素(例如Rifaximin) 很有療效. 應用前應先和你的醫生設量.
另外研究發現, IBS 病人大腸內的益菌群經常有失調現象, 用Pre-biotic 和 Pro-biotic (益生菌,益生元) 補充, 對病情有幫助.
IBS是一種很普遍的腸道機能失調毛病,不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目前有很見效的治療方法,但不能根治。治療的目標, 首要是控制症狀, 亦即舒緩病人的不適.
醫生診斷時應小心排除其他的病因。患者除服藥外,也應了解毛病的本質,和其他舒緩症狀的方法。
至於某種療法有多大效用, 甚至某位醫生的醫術有多高明, 病人才是最終的判官. 而病人的取捨, 每位「臨床醫生」, 也應該是瞭如指掌的. 所以, 在日常的診斷過程中, 對療效的判斷, 是沒有什麼困難的.
當然還有些更客觀的統計方法, 例如IBSQOS 問卷, Birmingham IBS問卷等等, 多用作科研用
IBS影響生活質素評估
病者和醫生,應建立一個良好的夥伴關係,共同努力,控制IBS: 腸易激綜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