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珠玉集》, 仍由陳海雄醫生執筆。
君不見體內的黃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閣下沒有看見嗎?黃河的河水浩瀚的從天上傾瀉下來,頭也不回的一直奔往大海去!這是李白正當「懷才不遇」之際,借酒興鼓動詩情,把胸中所有鬱結盡情的宣洩到這首千古名作中的片段。
自從青海大地震後才讓我更了解這詩中的意境,想像從海拔四千多公尺的青海三江源傾瀉到地表面的水勢的確非同凡響。但有歷史記載的二千多年中,黃河下游發生缺口氾濫就有一千五百多次,重要改道二十六次。主要是因為黃河是一條水少沙多,水沙分佈不均的大河,是黃河流域所處的氣候帶和地質地理環境所致。
殊不知我們身體內也有類似的一條大黃河—總膽管。膽汁經肝臟分泌後經肝內膽管流進膽囊內貯存。膽囊可以吸收膽汁中的水分以及無機鹽,使膽汁濃縮了好幾倍,從而增加了貯存的效能。當人進食時,膽汁會由肝臟以及膽囊大量排出而經總膽管(人體的黃河)再進入至十二指腸幫助食物的消化。高蛋白以及高脂肪食物容易引起膽汁流出,而糖類食物的作用較小。然而,總膽管和十二指腸之間還有一道關卡,那就是所謂的十二指腸乳突俄狄氏括約肌(Sphincter of Oddi),要讓這條大河暢行無阻,在膽汁排出過程中,膽囊和俄狄氏括約肌的活動需要表現出非常協調的關係,即膽囊收縮時,俄狄氏括約肌要舒張;相反地,膽囊舒張時,俄狄氏括約肌則收縮。否則,滾滾而下的黃沙(膽汁內的膽沙)便會受到阻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結石,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可促使膽管內的結石形成…重點是不管甚麼原因這條大河一旦阻塞而不加以處理的話會引起嚴重的後果—細菌感染甚至於致命的敗血症。解決之道就是要現代的大禹治水(腸胃肝膽科醫生的經內視鏡乳突括約肌切開術或氣球擴張術)。此一內視鏡手術直至目前為止,已成功取代過去需要外科手術治療總膽管結石的病患(成功率高達90%以上)。閣下不見得能看見體內的黃河,但倘若發現自己或家人有黃疸、腹痛加上發燒等症狀時,請趕緊找腸胃肝膽科醫生幫您洩洪。
文章轉載自高雄榮總醫訊
2010年11月第十三巷第十一期第七頁
胃腸科 陳海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