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杆菌的故事 (2)

解讀螺杆菌

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簡稱 Hp ) 是怎樣傳染來的?

螺杆菌中一種細菌,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後呈「格蘭氏陰性」(呈紅色)。是一個稍彎曲的長形細菌,有數條鞭毛。
幽門螺旋狀桿菌

這種細菌,只會傳染人類,不會傳染別的動物。(動物也有它們自己類似的細菌,這些細菌則不會傳染給人類)。所以我們如果染了這種菌,那一定是由別人傳染過來的。

這些人與人之間的傳染,一個途徑是由帶菌的糞便,經不潔的食具、手指、食水等污染食物,是謂「糞口傳染」。另一種途徑,是由帶菌者的口腔或嘔吐物傳染。接吻時口水也能傳染。是謂「口口傳染」。有趣的是,帶菌者的口水,糞便或胃液,平時傳染性並不很大,病人清菌後,每年再感染此菌的機會也很低。專家們認為,帶菌者很可能只是在很短的日子內有傳染性,在這段時間內,才會把病菌傳染給他人。

很多證據顯示,螺杆菌多是在幼兒時感染的,但一旦感染到細菌,它們便在這人的胃內「長期居留」,成為此人的「終生伴侶」。


螺杆菌怎樣在胃內生存?

胃細胞為了幫助消化,和對抗病菌入侵,不斷地分泌胃酸和一些消化酶。胃酸的酸度*很高(pH=2),胃細胞本來也不能抵受這麼高的酸度(細胞本身的酸度約為pH7度﹚需要分泌些黏液來覆蓋及保護。(黏液本身的酸度約為pH4度)。
﹡酸度以pH值來表示,pH越低,酸度越高。

螺杆菌到達胃部後,便會藏身在胃黏液中,它能產生一種分解尿素的尿素酶,把胃內的尿素#(Urea),分解為「重碳酸鹽」(Bicarbonate)和「氨」(Ammonia)離子。氨離子可中和胃酸,令螺杆菌能順利到達胃黏膜表面,那裡酸性是中性的,極之適合它生長。
# 胃內的胃液,和口腔內的唾液,含有豐富的尿素。


螺杆菌導致的胃病

胃炎:當螺杆菌到了胃部後,胃發現了這些侵略者,馬上調動大量的白血球、殺手細胞 (Killer Cell) 等等到胃黏膜來攻打螺杆菌。但是這些菌藏在胃黏液中,各種武器也不能接近它來發揮效應。胃部在這場螺杆菌攻防戰中,變成了戰場。時間一長,備受戰火摧殘,變成胃炎。

十二指腸潰瘍
除了胃炎外,螺杆菌還能導致十二指腸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由胃部向下走,緊接著便是十二指腸。這又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內部圓滑如球狀,稱為十二指腸球部。所謂十二指腸潰瘍,多數在這個部位發生。

根據統計,十二指腸潰瘍,九成以上是由螺杆菌引致。而胃潰瘍,則七成由螺杆菌導致,三成由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 即俗稱之風濕藥物)等等原因引致。

至於「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並非全由螺杆菌引致,很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成因。但是最近的大型研究顯示,在這類病人中,如果已感染螺杆菌,把菌消滅後,對一部份患者的病情還是有幫助的。

胃潰瘍(正在出血)
胃癌:以上所敘,螺杆菌會導致慢性胃炎,胃炎持久下去,胃細胞會產生病變,先變成像小腸一樣的細胞, 叫做「腸化」(Intestinal Metaplasia), 接着變為「異型增生」(Dysplasia), 再變為癌細胞 (Neoplasia)。

胃最常見的癌是「胃腺癌」(Adenocarcinoma),約有七至九成胃癌患者,是受螺杆菌的感染所致。帶菌者患胃癌的機會,也比非帶菌者大六至八倍。

胃表面有另一種淋巴細胞,亦會因受螺杆菌感染而產生病變,成為「胃黏膜淋巴瘤」(Maltoma)。約有九成胃黏膜淋巴瘤患者是由螺杆菌感染引致。清菌會令一半以上患者痊癒。但是如果再感染螺杆菌,又會導致淋巴瘤復發。

美國國家衛生局(NIH),目前把螺杆菌分類為「第一類致癌物」, 即與引致肺癌的煙草同類。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都要驗一下螺杆菌(即所謂人口普查),查到感染的話,隨即把它消滅,以防止胃癌呢?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答案卻不簡單。在專家之間,也有很多爭論。

反對普查者認為,雖然統計顯示,帶菌者患胃癌的機會大增,但是反過來說,並無很多數數據顯示,把成年人胃內的螺杆菌消滅後,就能避免胃癌發生。這個原因,很可能是診斷到有了菌時,胃內已產生了慢性胃炎和病變,在這階段殺菌,已不能阻止胃細胞產生癌病變。至於到了胃癌已發生時,很多時菌已不在胃存在了,此時才殺菌,當然對胃癌沒有幫助。至今為止,專家們的共識是,殺菌只證實對治療胃黏膜淋巴瘤有效。

人口普查的另一大考慮,就是成本。一個地區患者越多,普查、預防和醫治這種毛病,成本效益就越高。

馬修醫生的意見比較折衷。他認為螺杆菌人口普查,可考慮在高發病區進行(例如香港),不需要在低發病區(例如美國)進行。在家庭層面來看,如果有家族胃癌的病歷,該人本身患胃癌的機會相應增加,值得驗菌。如果有感染的話,則清除之。任何驗到帶菌的人士,不論有無不適,都不妨清除之。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正在高發病區,作有關的研究。


「千古罪人」螺杆菌

還有什麼病會由螺杆菌導致?

專家們發現,帶菌會影嚮發育,令他們比無菌兒童較矮。

更有報導,在南美洲秘魯,帶菌的兒童會引致胃酸分泌減少,令他們更易受霍亂感染。

有種皮膚病,叫做「紅斑痤瘡」(俗稱酒渣鼻),與螺杆菌有關,殺菌後,有時皮膚狀況會改善。

螺杆菌是否「口臭」病因?  有報導指服藥清除螺杆菌後,有時口臭也會改善。那是不是由於螺杆菌減少胃酸分泌,引起消化不良而導致口臭,所以清除螺杆菌,令胃酸分泌恢復正常,便可改善口臭?

這個說法筆者不敢認同,因為目前服用質子泵抑制劑者很多,胃酸分泌必定因而大為減低,但其中申訴因服藥引致口臭者,可說絕無僅有。

另一更易接受的解釋是:口臭也能由口腔及鼻子內其他細菌滋生引致。這些口腔、鼻子內的細菌,在殺螺杆菌時,也被一併殺死而令口臭改善。

總而言之,用種種方法清口臭而屢醫無效者,不妨試一下消滅螺杆菌。

另外還有些研究顯示,消滅螺杆菌,會令「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改善。

根據醫學文獻,螺杆菌其他的「罪狀」還有:冠心病,高血壓,周邊血管疾病,雷諾氏病,牛皮癬,乾燥綜合徵,硬皮病,蕁麻疹,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古巴氏綜合症,男性不育症,甲狀腺炎,肢端肥大症......等等,等等。

另外疲勞,也可能是由於感染了螺杆菌!科學家認為,螺杆菌也是「慢性疲勞綜合症」病因之一。

總之,螺杆菌罪行,簡直是「罄竹難書」*!

*罄者:用盡的意思,例如門票賣完則說己售罄,等等。
「罄竹難書」為一成語,已有1400 年的歴史了。该典故為隋代末年名臣李密大駡隋煬帝的十大罪狀所用的字眼,意思是用盡山上的竹(其實當時己有紙章,但依然照用竹代表纸章)都沒法寫得盡。現今比喻罪惡累累,難以盡書的意思。

各位讀者: 在螺杆菌發現後數十年內,螺杆菌變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直到近年來,發覺很多這些「發現」,只是巧合,其實並無足夠科學根據。


「醫學鐘擺」就是經常如此,隨着時間而左右搖擺的。諸君不妨抱着開放的心情,客觀的態度,再用持平的目光,從容地面對這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