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傳統,醫生學師畢業後,就業時要宣誓。所用的誓章,叫做「希波克拉底誓章」。
下圖是12世紀的拜占庭「希波克拉底誓章」手槁,書寫成十字架式樣。
(資料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Surger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by Ira M. Rutkow, M.D. published in 1993: ISBN 0801660785)
希氏誓章 |
現把希氏誓章(Hippocratic Oath)抄錄如下:
「余謹宣誓,醫藥諸聖及一切神祇實鑒臨之,余必就余之能力與判斷,履行誓約。余當尊業師如父母,與之同甘苦,共有無;視其家屬如昆季,倘彼等願學醫,余當傳之以業而不取酬;對於吾子,與吾師之子,及凡宣此誓之生徒,余當盡心訓導之,對於未宣此誓之人,余當弗教。余當必依余之能力與判斷,依照方法,治療病人,而不作害人之行。人有求毒藥者,余絕不予之,亦決不自提斯議。余永不施行違法墮胎。余必保持行為與醫術之聖潔。余不施刀割於患結石者,而留待習該術者為之。凡入人家,皆為治病,余決不作任何謬妄損害之企圖,尤不冒瀆人身,不論其為自由男女或奴隸。行醫處世,凡所見聞,有不應宣洩者,余當永守秘密。倘余信守不渝,神其許我聲名永著,事業常昌;如背誓言,願得其反。」
希氏是公元年前四世紀 (460-377 BC) 的一位希臘名醫,後人稱他做「醫學之父」。他在希臘一處叫做高斯(Kos)的地方授徒,並著有希氏醫學文集,對醫學診斷、治療、外科、衛生等各方面都有觸及。
他對後世醫學的最大影響,是一反當時把疾病當做上天或神祇的旨意的說法,力持疾病是由身體失調而引致。這在當時是個很大膽的理論,他認為體內有四種體液(Humous),即是血液、痰、黃色膽液及黑色膽液,如果各種體液平衡,身體健康便能保持;若失去平衡,便會導致疾病。他嘗試用這種學說來解釋疾病的各種症狀,例如嘔吐、咳嗽等等。他認為醫生的主要責任,便是幫助病人回復體液平衡,所採用的方法包括調節飲食,改變生活習慣等各種方法。並涉及食水供應、房屋設計、城市規劃等等。
當時普遍認為羊癇症是邪魔侵入身體而起,希氏則認為這病是腦部機能失調引致,二千四百年後的今日,這個理論還是正確的。另外希氏對外科及婦科也有觸及。
他遺留後代的希氏誓章,也有學者認為不是他本人寫的,但該誓章則一直為後人作為醫生的道德標準。我們細讀這誓章,會發覺其中一部分仍然符合目前的道德標準的,另一部分則早已過時了。希氏誓章開宗明義地說明要保護病人的私隱,不能利用職業上的方便,引誘病人或發生性行為。這是古今中外放諸四海皆準的道德標準。沒有人會對之有異議。尊重生命(Sanctity of Life) ,不能殺生﹙包括協助末期病人自殺﹚,也是目前大部分國家都奉行的規條。
另一部分則屬有爭議性的,例如有關墮胎的禁例,香港現行的法例是如果有兩位醫生同意,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應對該病人進行墮胎手術的話,便可以進行。但是大部分教會醫院,由於宗教理由,仍然不准在院內施行這種手術。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希氏的門徒不准對病人施行結石(膽結石)手術,但可以把這些病人轉介給會做這種手術的人。這本來是一種謹慎和負責任的態度。但是希氏所傳授的醫術,有不少是內科、婦科和外科的。至於為何作為他的門人而不能做膽石手術,筆者確是百思不得其解。
由希氏誓章來看,師徒的關係,確是親如父子,就如家人一樣。師傅的後人如果有興趣和能力學醫的話,徒弟亦應傾囊傳授,而且不收分文。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來,學醫的方式,也是以學徒制為主。只是目前的醫學院學員教師繁多,部門復雜,師生的關係根本再沒可能如此密切了。
我認為誓章最富爭議性的,是以阿波羅、艾氏,和「醫藥諸聖及一切神祇」的名字發誓,這樣做有強加宗教信仰於宣誓人身上之嫌,用今日的目光來看,已舻近於「政治不正確」了。
香港醫務委員會給屬下註冊醫生的「專業手則」,直至1982年,首頁還有「希氏誓詞」,可能它也發覺上敘誓詞的問題,於1994年的守則上,已沒有了希氏誓詞,而是以「香港註冊醫生專業手則」來代替,以日內瓦誓約 (Declaration of Geneva)為根據,內面只講條例而不涉誓章,內容符合現代人的觀念,唯缺少了誓章內對諸神宣誓那種浪漫的情懷。
參考資料: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