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壓指引的⼀些跟進事項

上⽂提出有關⾼⾎壓處理的指引,是當時(2017年)跟據美國(美國⼼臟協會和美國⼼臟病學院)發出的指引⽽刊出的,是當時的最新資訊。其中最關鍵的是:這個指引收緊了⾼⾎壓的定義。

該指引發出後,美國本⼟的內科學會、家庭醫⽣學會,甚至有些本地的專家,對這個新的⾼⾎壓定義,卻不贊同。


其後歐洲心臟學會和歐洲⾼⾎壓學會,於次年(2018年)亦發佈了指引,基本上是將⾼⾎壓定義,更改回:> 140/90 mm Hg。


香港內科學會亦於去年(2020年)發出聲明,基本上亦是認同歐洲對⾼⾎壓的上敘定義。


其實歐美對⾼⾎壓定義的分歧,主要的原因是量度⾎壓的⽅式有些不同。美國研究是⽤⼀個較為新的⽅式,建議病⼈在醫院/診所量⾎壓時,先不要⾯對醫護⼈員,⽤⾎壓計⾃動作多次量度取⼀平均數值。如此⼀來便避免了⾯對醫護時因緊張⽽引致的「⽩袍⾼⾎壓」。所以他們得到的「正常」⾎壓值,比其他⽤慣常⾯對著醫護⽽量度的⾎壓數值較低,並把這些較低的數值引入了指引中。


其實要知道⾎壓是否過⾼,更好的⽅法,是⾃我在家量度⾎壓,這些數值,⼤概比由醫護⼈員量度的⾎壓低五度。另外也可以考慮「24⼩時動態⾎壓監測」,可以分辨⽇間、夜晚或全⽇⾎壓的平均值等等,詳⾒上⽂。


其實醫⽣處⽅藥物調校⾎壓時,亦應考慮藥物的副作⽤,⾎壓過低對病者的影響。這些因⼈⽽異,處⽅時⼀定要有些彈性。


歐洲指引的建議亦指出,降低⾎壓時,先以<140/90(mm Hg, 下同)為第⼀⽬標,達標後再考慮<130/80為第⼆⽬標。年輕者(65歲以下)希望維持⾼壓120-129,年長者(65歲以上)則以130-139為⽬標。 ⾼齡⼈⼠(80歲以上),⾝體衰弱⼈⼠,有其他慢性病患者,則更要⼩⼼個別處理。


當然,⼀定應該教導所有病⼈健康的⽣活⽅式,飲食習慣,最好是以⾝作則,這些共識便不須多⾔了。


梅中和醫⽣

⼆零⼆⼀年⼀⽉



參考資料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Williams B, Mancia G, Spiering W, et al: Eur Heart J 2018;39:3021-104.

Hong Kong College of Physicians Position Statement an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2017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2018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 ©2020 Hong Kong Academy of Medicine. CC BY-NC-ND 4.0